7.0 普通話?·?1963?·?中國?·?劇情片?
小楊天笑,方笑笑,顧月娥,張幻爾
1960年代初,國內各行各業紛紛向雷鋒看齊,蘇州一家名叫“得月樓”的餐館亦不例外,服務員沈師傅(方笑笑)、小顧(顧月娥)等對顧客熱情有禮、有求必應。但沈師傅的徒弟楊友生(小楊天笑),卻認為“伺候人”很丟臉,經常會不耐煩地沖顧客發脾氣,他一心想當“比服務員神氣許多的工人”。沈師傅等人將他批評,他答應今后工作時會壓一壓火氣。——餐館另一位服務員老張(張幻爾)的工作態度,不好不壞介于中間。縣商業局王科長(黃影)隱瞞身份來到“得月樓”體驗生活,被分到楊友生一組,對于這位新來的同事老王,楊友生頗老道地傳授經驗:顧客都是臭脾氣,若他們發火,萬千要往下壓。——王科長呵呵一笑,卻是處處向沈師傅學習;楊友生火氣壓來壓去,卻是沖顧客火冒三丈。同事們勸他要微笑服務,他的近乎定格的夸張笑臉卻接二連三嚇跑顧客。楊母(丁鳳英)認為兒子有了對象便會改掉臭脾氣,托鄰居悄悄給他介紹了個女孩,哪想女孩曾在“得月樓”吃飯時被他罵過。左不是右也不是令楊友生相當尷尬,他更想成為一名工人,盡管商業局還沒批準他調換工作崗位,他已急不可耐地跑去找采茶廠的廠長表決心,沒料廠長說起未來他可能的工作,竟不是采茶工人而是餐廳服務員。騎著單車回家的路上,楊友生越想越氣,路遇的一大群鵝甚至也成了眼中釘,結果一不小心摔下單車,骨折。之后的看病經歷、沈師傅所講的新舊社會飯館服務員地位的對比,令楊友生慢慢開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而得知老王原是王科長、小顧原來有個“高官爸爸”時,他更加羞愧。
7.0 普通話?·?1954?·?中國?·?劇情片?
張錫奇,陳強,邸力
莊的團支書田春生和柳林村的女團員楊小青相愛多年,倆人準備秋后結婚,雙方的父母早就盼望他們趕快成親好抱孫子。不料就在結婚的前兩天,楊小青為了開展村內的婦嬰衛生工作,決定到縣里學習新接生法。在春生的同意下,他們推遲了婚期。小青畢業后,認為婦嬰工作必須要在柳林村馬上開展。征得春生的同意,他倆又一次推遲了婚期。小青的新接生法遇到了許多困難,在團支書巧英和春生的安慰和鼓勵下,積極地投入了這項工作。第二年春天,春生和小青約定到區里去登記。一天清早,他們各自從家里出發,在途中他們都因為遇到突發的事情去幫助別人而耽誤了時間,直到下午,他們才在區公所會面,辦了結婚手續,倆人棄滿了幸福。
7.0 普通話?·?1959?·?中國?·?劇情片?
龐學勤,葉子,張桂蘭,李希達
放學后的新華小學,校園里一片寂靜。新來的校長林征正從校園里走過,突然聽到爭吵聲。尋聲望去,他發現五年級的學生華小川和方明珠正在爭吵。原來,方明珠接受班主任江老師的任務,監督遲到的華小川受罰做值日,華小川的哥們兒張晨要來幫忙,方明珠堅決不允許,雙方爭吵起來。林校長感到把勞動當作懲罰是錯誤的,無法讓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,更無法讓他們了解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性。在黨的會議上,林校長傳達了市委的指示,學校要搞勤工儉學,新華小學是全市試點學校之一,并決定讓少先隊輔導員洪大為具體負責。但江老師強調兒童的心理特征和教學經驗,堅持認為學校必須加強課堂教育,不能搞勤工儉學。不久,學生們參加了運輪胎的勞動,勞動鍛煉了老師、家長和同學們。第二天,有三個同學請病假,這下江老師更有了借口。林校長和教導主任到學生家進行家訪,才知道是因為有些家長溺愛孩子,不愿意讓孩子參加勞動。市委劉書記肯定了他們的成績,指導他們繼續開展勤工儉學。在勞動中,華小川從哥哥那里學會了制造釘子,他和另外幾個孩子悄悄動手造了一批釘子。江老師發現孩子們身上帶有釘子,但誰也不肯說出來是怎么回事,江老師傷心得病倒了。在學校黨支部和家長們的幫助下,孩子們辦起了釘子廠、半導體廠和玩具廠,勤工儉學活動轟轟烈烈地在學校里開展起來了。孩子們在勞動中受到了教育,江老師也認識到了勤工儉學的重大意義。溺愛孩子的家長——金大寶的父親要為建筑水電站采購釘子,學校的釘子廠如數供應,使他也深深地受到了教育。
5.0 普通話?·?1962?·?中國?·?劇情片?
李亞林,龐學勤,任頤,馬世達
聞名全國的鋼都鞍山,處處是一片雄偉的景象。在大躍進的年代里機器轟鳴,人聲喧騰。夜晚的鋼都更加美麗,她沉浸在鐵水映照的霞光里,變幻出種種奇光異彩。在這里,它給祖國的建設煉出千萬噸鋼材,也給鋼鐵戰線輸送了成批的煉鋼能手。鞍山車站上人山人海,鋼鐵工人懷著雄心大志,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,即將遠征。列車離站了,送別的人懷著惜別之情擁出站臺。金屬結構廠的王經理和吳隊長邊走邊談出現在人群中,王經理提醒吳隊長說:“今天送走了這么多熟練工人,擺在咱們面前的困難將會更多”……吳隊長卻滿有信心地回答道“:嗨,只要工人加把勁,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難!”話不投機,王經理默然了。幸好有個老大娘要找經理,打破了尷尬。老大娘是金屬結構廠工人朱全忠的媽媽,她生怕兒子遠走高飛耽誤了婚事,特地來勸兒子回家成親的。朱全忠是個棒小伙子,他積極能干,足智多謀,在千軍萬馬的高爐工地上,是個出色的交通指揮。朱全忠跟媽媽會面之后,繪聲繪色地告訴媽媽:“等高爐修好了,煉出好鋼鐵,讓拖拉機滿地跑,莊稼人干活可就輕巧啦!到那時我把媳婦接到這兒來……”老人被他感染、被他說服了。高爐工地澆灌基礎將要提前結束,新的戰役即將開始,綜合工地黨工委根據澆灌工程提前完成的新情況,提出縮短工期,提前出鐵的計劃。在黨工委會上,立馬上陣的金屬結構工程是討論的重點。王經理對縮短工期持有不同意見,憑他多年領導建設的經驗,這里現存的困難是協作件供不上,塔式吊車不夠用,他認為不可能縮短工期。黨工委決定把這個問題交給群眾來討論。跟王經理合作過好幾個工程的工人們聽到黨的號召,紛紛琢磨、推敲縮短工期的具體計劃。一時間獻計獻策的人都匯集在吳隊長家,大家對王經理這副冷漠態度感到十分懷疑,覺得他和從前完全不同了。他安于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,老守著電話機發號施令,他跟工人的距離越來越遠,工人們為了提高塔吊的運用率,試用一鉤多吊的辦法,王經理卻認為這是為了多賺計件工資。吳隊長在比武會上提出縮短工期為60天,王經理堅決反對,跟吳隊長鬧翻了。所有這些,促使王經理對現狀更不滿,有時甚至拒不參加黨的會議。在這熱火朝天的群眾運動中,田書記常常提醒自己,別被勝利沖昏頭腦,發現新的問題和新情況時,總是耐心聽取群眾的意見。他幾乎是日日夜夜地守著工地,對群眾的干勁、智慧和創造力了如指掌。他的工作作風深為群眾所稱贊。工期只有十幾天了,金屬結構工程由于構件供應失調,塔吊窩工,眼看還有兩千多噸的構件需吊裝,工人們急紅了眼,紛紛向黨工委會提意見,田書記及時地向市委反映了情況。在一次黨工委會上,王經理受到了群眾嚴厲的批評。市委根據某些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采取了措施,改變了大協作中的不協調狀況。王經理一度陷于否定自己一切的苦惱中,但經田書記的幫助和現實的教育,使他冷靜地分析了自己產生脫離群眾和片面看問題的思想根源,從而轉變了工作態度。正當吊裝最緊張的階段,王經理深入工地,當機立斷地采用了工人倡議的整體吊裝,并親自指揮戰斗。工人們看到領導這種虛懷若谷的精神,都十分感動。看,爐火正紅,又一座高爐投入了生產!鐵水奔流,映紅了鋼都半邊天,朱全忠攙著慈母和愛妻瀏覽著鋼都新景。鋼都在沸騰,在不斷前進著。